《设计哲学》第一期发行通告

尊敬的各位学友:

春种秋收,《设计哲学》从五月份开始征稿,终于在十月迎来收获!本期共发表八位学者的论文,我们从设计哲学、图像学、建筑学、广告学等领域,展示了设计哲学的广阔前景。

设计本是人所从来。所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自古以来,中国“人物”连称,去物无人,去人无物。物,是人工物;人也是人工物。人工之物,皆可谓设计之物。

古质今妍,人猿揖别以来,生人日多,造物日繁,当初的几个石头,早就变成百工之物。人心不古,也只能与物为新。于是“长物”之书世代有作,玩物之志甚乎求道,竟无人去设想一种“设计哲学”。

在工业革命之后,大规模生产使得人类的设计活动迅速自觉。但是与此同时,获得电能的设计却也迅速溢出人类“以一执万”的玄学幻想,这个“万”眨眼之间就变成了百万、千万,亿万,超出了所有“一”的控制范围。

“一”瓦解了,设计哲学还可能么?《庄子·马蹄》篇说:“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圣人与工匠,不仅没搞出“设计哲学”,还背负了千年罪过。

贝克特说:“生存的痛苦:也就是,每个感官自由地发挥”。我们今天的设计,往往正是顺着每种感官的方向自由发挥。人们的感官得到的满足越多,感官之间的差异也就越大。矛盾无处不在。

可是,亚当夏娃不正是因为被逐出了伊甸园,才真正地成其为人吗?人因放逐才成其为人。放逐的本质,毋宁说是人的尺度的扩张。放逐的历史,同样是设计的历史,是人通过人工物扩张自身尺度的历史。

但是,扩张的尺度总是不断地回向人自身。“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尽管这种回向常常如皮鞭一样抽打在人类自己身上。烦恼即菩提,设计哲学是可能的。

我们无需以一执万,我们只需以万回一。“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设计哲学,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在每一个人的满足和痛苦之中。圣人与工匠,也不过都是一个个普普通通,会满足也会痛苦的人罢了。

圣人与工匠,亚当与夏娃,当我们一视同仁的时候,设计哲学也就成立了。毕竟,人猿相揖别的时候,还没那许多分别。

设计哲学,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题目,但实际上,又是一门最切身的题目。我们希望同各位学友一道,检视我们身上的百工遗迹。

“一”瓦解了,“道”还在。《易》曰:见群龙无首,吉。

刘振2023-11-1

各位学友,自本日起,《震旦学刊》投稿邮箱正式更改为aurorarev@outlook.com,《设计哲学》投稿邮箱正式更改为designphil@outlook.com,敬请留意!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