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波,四川大学宗教学博士,先后在中央民族大学与四川师范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从事道教史与道教哲学研究。
封面设计:李昊月
這項研究以早期五斗米道為研究對象,試圖對其中涉及的重要問題予以剖判研究,並探尋其得以發展之歷史文化因緣。全書共分八章:
第一章《張陵生平文獻考辨》,考辨東晉至元以來,與張陵生平相關之文獻,以為張陵生平大抵為後世出於不同動機構造的。
第二章《張陵族系與里籍考辨——駁王家祐先生張陵為蜀人說》一章,對王先生以張陵為蜀人的數條論據都予以反駁。《輿地勝紀》嘉州一條與王先生作為佐證的資料不合。張辟疆墓位於楊雄觀一條實際是唐代在舉國崇道的背景下,為完善天師事蹟所編造的故跡,而揚雄與辟疆之聯繫,則因為辟疆出現在揚雄的《法言》中且獲得讚譽。張良為張陵先祖一條,則是受南朝士族門第觀念的影響,用以加強教派的影響力。至於認為張陵必須蜀人,才具備創教之群眾基礎一條,則以《太平經》十百相傳為例,認為五斗米道的傳播情境與此相似。最後仍將張陵里籍歸於最早記載者葛洪所說的沛國豐,今徐州一帶。
第三章《五斗米道諸名稱考》分別考察了作為教派名稱的五斗米道、天師道以及正一道的內涵及其淵源。第一節中指出五斗米之得名源於五斗米道的賦稅制度,入道及每年所繳納之五斗信米,此外則與崇奉五帝有關,並對漢代的度量單位斗作了考據,指出五斗約為7.5KG,據此認為五斗米道之信眾是當時社會上略有薄產者。第二節中指出“天師”最早來源於《莊子》。在漢代,其地位相當於私學中的業師,所教授之內容是與天道運轉、致太平相關的道家學說,之後則進一步演變為承擔天命者。第三節中指出五斗米道在宇宙論上,以三天取代六天是正一名稱的直接來源,其動機一是免於信仰雜糅,實現道教信仰之純粹性,二是面對時代的混亂,以三天的觀念重新造世。
第四章《五斗米道的治鬼術——《女青鬼律》研究》認為五斗米道為回應漢代巫鬼之風的盛行,則必然強調治鬼之法,《女青鬼律》即是其代表。第一節中指出女青名稱最早來源於中藥,在漢代的瘟疫中被廣泛使用,而瘟疫在漢代的語境中又與鬼害相關,故而漸成為地下律法的文字格式。第二節考察了墓葬儀式中的《女青詔令》,指出地下女青實際為太清玄元之對偶,是道教在表徵地下世界時所創造的術語格式,之後探討了女青買地券的特徵,指出買地券是為死者免於邪精故氣的干擾而設置。最後則以為作為典籍的《女青鬼律》與買地券中的《女青詔令》實際為同一文獻,原因在於被視為經典的《女青鬼律》所具有的祛除邪祟的作用。第三節《呼鬼術研究》探討女青鬼律中最具特色之呼鬼術及其形而上學原理。首先指出鬼名系統屬於巴蜀地區的民間傳統,其名字或為地方土語或為少數民族之語言。其次探討呼鬼術之形而上學原理,在這部分中,首先以《論衡》為素材檢視了東漢對於鬼的若干定義及其內涵,以為其哲學背景仍集中於漢代固有之哲學傳統,如精氣神之觀念或天地陰陽和洽之觀念,鬼則是其中不和之氣的代表,其次分析了《說文解字》中名與明之聯繫,以為呼鬼術是出於使不可見之物彰顯,以避免未知恐懼的動機而造作,又分析瑪麗·道格拉斯的範疇理論,認為以名治鬼是出於對遊移之物的拒絕,以及對秩序的本能追求。第四節研究《女青鬼律》中的致病鬼,指出東漢熹平年間以來瘟疫頻發,是道教產生的重要背景。第五節指出女青鬼律三五兩卷的戒律與房中有關,據此將女青鬼律判定為張陵時期的原始文獻,並指出房中戒律之所以與治鬼術混雜在《女青鬼律》中,一方面可能源於《女青鬼律》是民眾聚會時天師教誡的合集,另一方面則可能出於治鬼術與戒律在教理上的聯繫。
第五章題為《早期五斗米道的教法—房中術研究》討論作為張陵原始教法的黃赤之道。第一節指出“種民”為被太上擇取具備成仙種姓之人,這一概念最早或由房中一派所造,種民與災劫思想相聯系,使五斗米道成為一彌賽亞型宗教。第二節《黃赤傳授與教派分裂》指出五斗米道在成立之初或即對立為房中與教誡兩派,房中一派(黃赤之道),以王長趙升為尊;另一派則是張魯之教法,受漢代黃老浮屠合流之影響,重視守持教誡與清淨離欲之法。第三節《入道儀式研究》以《上清黃書過度儀》剖析行道的過程,對諸多程式予以圖表化的說明,並指出黃赤之法的核心是轉化三天之氣為人體之生氣。第四節則對“三五七九”以及“左無上、右玄老、中太上”二術語進行解讀,指出三五七九為《混元八景真經》所說的轉數,其源頭則在漢代的干支納音法中。左無上、右玄老、中太上分別對應玄、元、始三氣,是對單一神格太上老君的補充。第五節解讀《女青鬼律》中的房中戒律,並與《過度儀》進行對照研究。
第六章題為《張魯教法——教誡合一的<老子想爾注>研究》,前章已指出張魯一派以教誡為主,這一章則以《道德尊經戒》及《道德尊經想爾戒》對照《老子想爾注》進行了研究。第一節指出漢代的黃老、浮屠被視為一教,初入中國的佛教給黃老道家留下戒律森嚴的印象,戒律又相應於清淨離欲之法,黃老道家本有清淨離欲之旨,故而兩者便有深入交流之可能。第二節以《老君一百八十戒》為例研究早期太平道對佛教的借鑒,以此佐證初興之道教對佛教的借鑒主要表現在戒律方面。第三節則討論五斗米道之戒律的獨特性,指出將道神格化,因而使守誡與念道合一;重視排除引起身心雜染的欲望是其戒律的重要特徵。第四節將《道德尊經戒》、《道德尊經想爾戒》與《老子想爾注》進行對照研究,以明瞭其內涵,並指出道德經的戒律化是張魯教法的重要特徵。
第七章題為《二十四治與天文學》,試圖探討二十四治背後的天文學原理。第一節依據文獻,對二十八治之分佈做了一般性的陳述。第二節探討七衡六間圖、十二辟卦及四時卦,指出其實質皆與黃道週期有關,張陵以二十四治模擬二十四氣,實際所看重的是太陽在黃道的運動所引起的生命過程之變化,這實際亦是對太平思想的回應。第三節探討二十四治背後的星土分野原理,指出張陵二十四治分野實際仍依於二十八宿/十二次分野系統,並且討論了建構分野的兩種模式:分野式盤與二十四方位圖。第四節討論二十八治與二十八宿的對應原則,以為實際依據《二十八宿山經》的山—星對應原則。
第八章《五斗米道對太平傳統的回應與改造》一章試圖探討五斗米道是如何回應漢代的太平傳統的。第一節指出“致太平”思想是漢代固有的政治理想。第二節指出五斗米道所刻意造作的太清與太平的對立,及一系列相關的術語體系,是對太平理想的改造,將其度化方式由道德教化轉為更深刻的修仙一途,由此太平道所固有的人間天國型宗教理想被轉化為彌賽亞型宗教,又以所構建之三天、正一的觀念結構,再造天地,重新實現一太平理想。
各位学友,如有出版意向,可通过sejongpublish@daum.net邮箱与我们联系商定具体事宜。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