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品牌的跨界合作现象研究

(本文发表于《设计哲学》2024年第3期)

作者:赵妍婧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摘要】近年来,“跨界”一词成为时尚行业最常见的字眼,跨界合作已然成为一种潮流趋势。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界限,跨界让服装品牌通过合作达到互利共赢,为设计迸发出更多的灵感,同时为品牌本身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跨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这一现象的产生,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跨界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正在转变,新的时尚生态模式的到来。

【关键词】跨界;服饰品牌;视觉呈现

一、跨界的概念及内涵

“crossover”一词在英文中的原意是“交叉、跨越”,后来在很多领域翻译为“跨界”。在1957年,福特公司与通用汽车公司跨界合作的“埃德赛尔”汽车就是最早的跨界车型。这款车兼备混合时尚的外形与宽大多变的空间,在当时风靡世界。从此,开启了汽车行业的跨界时代,也使得“跨界”概念被提出。当时跨界的含义还仅限于车型间的交叉,但在今天已远远超出这个范围。

“跨界合作”是指两个不同领域或不同类事物的交叉与融合。行业间的渗透、融合,创造新的亮点,达到行业间的资源优化共享。现在,更多的表达为一种新锐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融合。跨越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而形成新领域、新行业、新风格等。比如跨界音乐,用流行音乐的表现方法演绎古典音乐,或用古典音乐的表现方法演绎流行,或自创一些融合古典与流行乐调的曲子,融贯古今,感觉比起流行音乐更内敛,较之古典音乐又更为活泼。

通过跨界打破传统思维,以创新和超越为目的,扩大原有的认知方式,达到“有域无界”。因此,跨界的本质是连接和创新,跨界的形态最终是无界。

  • 服饰品牌跨界合作的原因
  • 品牌自身发展的需求

工业时代背景下,一方面,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的生产,使得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品牌缺乏文化内涵、产品研发缺少创新精神。如果商品只追求功能上的实用性,则在形式上就必将缺乏差异性,缺乏差异性对品牌的发展和刺激消费都是不利的。因此,创意性、文化性、艺术性和美学性对提高商品的审美价值非常重要。

全球趋势大师大前研一表示:“普通品牌,一定要建立自己本身的风格,如果是高级品牌,附加价值则具有决定性作用。我们之所以会拥护某一个品牌,无疑是因为其性格和风格彻底征服了我们。”品牌是市场成熟化的标志,是一种极具经济内涵的文化,品牌需要通过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寻求差异化,建立产品的个性和提高品牌文化内涵,增加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工业化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更多的集中在自己领域的发展,所学习接受到的知识极为有限,会限制各个行业之间的衔接与交流。品牌发展所涉及到的专业领域众多,很多专业知识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因此多领域跨界将会成为必然趋势。

  • 大众媒介的传播

全球化的发展,电视、电话、互联网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使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信息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开阔了大众视野。大众媒介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为各领域的交流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品牌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领域,而是通过向领域外扩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大众媒介让艺术、科技通过网络、杂志、手机等方式更好的传播,为各领域跨界合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是推动服饰品牌跨界的重要因素之一。

  • 消费者需求层次的转变

市场竞争法则告诉我们,市场的一切源于消费者,消费者决定了产品销量,决定了市场份额,决定了品牌的价值。根据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成熟,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物质需求,逐渐向精神需求发展,实现物质向精神的跨越,而精神需求就是自我实现需求的一种体现。单一的品牌、单一的营销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消费者眼中,品牌不只是一个名称、标志或图像那么简单,它还具有一定象征意义。通过品牌所带来的附加价值(象征价值和情感愉悦价值),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消费者已从对产品的功能性需求上升到了个性化需求,更加注重消费选择时的细节化、个性化、时尚化的个人体验需求,由此来展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及个性。个性化的需求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品牌的创新。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品牌必须提高文化内涵。因此,品牌的跨界合作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需要。

  • 视觉化消费的盛行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视觉化的社会中,我们时刻被图像包围着,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图像使人们的生活更具象化,丰富了视觉体验。人们的审美认识更加看重对象的形象,消费越来越受形象影响,视觉消费也成为了最吸引眼球的一种消费。商品是通过吸引消费者的视线,从而被购买。商品的品牌形象、包装、店铺陈列,也是通过视觉吸引消费者买单,满足消费者的视觉快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像的生产和消费急剧膨胀,一方面使人们的视觉需求和欲望不断攀升;另一方面,人们受到各类视觉图像、影视的刺激,产生了“视觉疲劳”现象。为了应对这种现象,需要不断增强图像、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刺激人们钝化的视觉神经。

服饰品牌为了更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必须抓住消费者的眼球。服饰品牌通过与绘画、建筑、艺术家、科技等各领域的跨界合作,带给消费者感官上的刺激,全新的体验,激发消费者强烈的购买欲,对时尚和个性的追求。

  • 服饰品牌跨界合作的类型

(一)不同定位服饰品牌间的跨界合作

不同定位品牌是指品牌理念、风格、目标消费群体等不同。主要发生在两个非竞争关系的独立品牌中,它们的品牌理念不同且价值差异很大,如高端奢侈品与大众品牌间的合作。高端品牌与平价品牌的跨界合作,使消费者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体验平价的高端产品,受消费者所喜爱。一方面,大众品牌可以通过与高端品牌的合作,提升品牌价值和时尚度,另一方面高端品牌通过和平价品牌的合作扩大影响力,让大众了解其内在的价值理念,吸引潜在消费群体,真正实现双赢的效果。

大众品牌H&M、ZARA、GAP、优衣库等与各类品牌的跨界合作不在少数,其中,瑞典品牌H&M是最早开始与大牌合作的大众品牌,每年都会与一位顶级大牌合作。2004年,H&M与Chanel艺术总监KarlLagerfeld推出合作款(图3-1),合作的第一个系列以黑色为主,产品价格低廉,一经上市受到热烈反响,迅速售罄。这次跨界合作,为H&M带来了不错的口碑和收益,也让奢侈品牌扩大了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市场。从此,H&M开启了与大牌合作之路,为高低端品牌合作拉开了序幕。H&M跨界合作的成功,也成为了业内的标杆。

图3-1  H&M与KarlLagerfeld推出合作款

此后,H&M与川久保玲、VERSACE、LANVIN、BALMAIN、JIMMY CHOO等一众大牌跨界合作,为H&M带来了不错的口碑和收益,成为了平价快时尚品牌的领军人物。2011年,H&M与VERSACE的合作,巧妙运用了糅合皮革、图案和亮丽色彩,采用独特面临,以颇具吸引力的价格出售。2014年,Alexander Wang x H&M合作系列(图3-2),受到明星、博主、时尚达人的追捧,在社交媒体上的曝光达到了2.66亿次。2015年,H&M × BALMAIN联名系列(图3-3),将奢华与摇滚的元素运用到了皮衣、军装外套、夹克等单品中,带有浓郁的机车味道,让消费者在千元之内买到BALMAIN风格的奢侈品。这些成功的案例说明了,跨界之风在时尚圈已成常态。

     

图3-2  Alexander Wang x H&M合作系列             图3-3  BALMAIN x H&M

  • 服饰品牌与艺术领域跨界合作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品牌竞争的激烈,服饰品牌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与突破。艺术常被认为是神圣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在某些方面与商业存在对立关系。但随着艺术自身形态与疆域的转变,两者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艺术为服饰品牌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也给设计带来了新的灵感,艺术与商业的结合给品牌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文化高度,同时又增加了自身艺术的符号价值。

艺术与服饰品牌最早的跨界合作,可追溯到1965年,伊夫·圣·洛朗将抽象艺术家皮特·蒙德里安的名作《红黄蓝构图》的三色块印在连衣裙上,极简的构图和撞色与裙子完美融合,设计出了举世闻名的蒙德里安裙(图3-4),现在看来也依旧摩登时尚。之后,伊夫·圣·洛朗陆续从毕加索、梵高、马蒂斯、达利等绘画大师的作品中汲取灵感,设计出一系列惊艳的作品,引发了时尚与艺术跨界的新风尚。

图3-4  蒙德里安裙

2012年,LV与“怪婆婆”草间弥生的合作,用她极具代表性的波点元素打造新一季的单品(图3-5)。通过充满活力的色彩混合、无限延伸的波点,展示了无限可能性,深受年轻人喜爱。2017年,LV携手纽约知名艺术家JeffKoons跨界合作masters大师系列,将梵高、鲁本斯、提香、达芬奇等古典大师的杰作融入到手袋设计中。以“绘画品牌”代替“奢侈品牌”,不仅让奢侈品的价值升华,还让名画以不同的形式走进生活,成为流行。

图3-5  LV与草间弥生的合作

在时尚圈,Gucci跨界艺术界已经不是新鲜事。Gucci和西班牙插画家合作,推出了2017甄选假日献礼(图3-6)。结合Gucci每季不同的灵感主题,创作了一系列数字化插画作品。插画将Gucci的单品代入到神话故事中,将服装、配饰与宗教、神话相结合,极具创意,呈现一种别样的视觉效果。

图3-6  Gucci与插画家合作

  • 服饰品牌与科技合作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已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时尚。近年来、科技与时尚跨界合作热度不断增长。时尚品牌融合科技,迸发出新的灵感。

现代科技通过虚拟数字媒体手段,打造震撼人心的场面效果。服饰品牌与科技的结合,通过虚拟景象的制造,不仅刷新了人们的眼球,更是打造品牌竞争力的筹码。2011年Burberry在北京举办的大秀,为人们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高科技影像体验(图3-7)。全场仅有六位模特,采用了当下科技前沿的3D全息投影技术,将虚拟画面与真实模特相结合,制造出奇幻的视觉效果,这场时尚与科技制造的场景所带来的视觉震撼,成为众多时尚迷心目中的经典。

图3-7  Burberry 3D全息投影技术

荷兰女设计师Irisvan Herpen,被称为3D打印狂魔(图3-8)。她擅长从服装本身的材质来做设计,用3D打印技术实现天马行空的想象。前卫且充满创意的服装外观让她的作品充满视觉冲击力,如同艺术品。女星Claire Danes亮相以“科技时代的时尚”为主题的Met Gala,身着设计的夜光裙一炮而红(图3-9),这条裙子是采用光纤维织出来的欧根纱面料,在黑暗中能发出璀璨的星光。

图3-8  Irisvan Herpen的3D打印服装       图3-9 女星Claire Danes身着夜光裙

  • 服饰品牌跨界合作产生的价值
  • 跨界合作对品牌发展的价值
  • 提升品牌文化内涵

品牌想要更长久的发展,除了使用价值外,还要关注精神文化价值。文化内涵作为品牌的内在核心价值,蕴含了价值内涵与情感内涵。品牌通过文化内涵满足消费者精神层次的需求,情感的表达,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服饰品牌与各领域的跨界合作,对不同层面的吸收借鉴,使品牌文化内涵更为丰富。特别在与艺术领域的合作中,艺术以其独特视角,为品牌注入精神内涵与文化符号,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力。通过艺术的审美与文化价值来淡化品牌的商业气息,提升品牌高度,获得定位优势。

  • 丰富品牌设计语言,增加产品卖点

服饰品牌的跨界合作,打破传统界限,促进各领域的交流融合。为设计领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素材,为品牌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和更广阔的空间,丰富了品牌的设计语言。跨界合作的的主要物质形式就是产品,将新的元素融入到产品中,使产品更加独特,增加卖点。服饰品牌与科技的合作,使产品更智能化、个性化。与艺术的融合,提高了产品的审美价值与收藏价值。

  • 扩大消费群体,提升品牌影响力

服饰品牌的跨界合作,以全新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视觉元素颠覆了消费者固有的观念。一方面保留了品牌自身文化与理念,另一方面又为品牌注入了新的视觉元素、文化内涵、表现形式,吸引消费者关注与体验。

与行业间的强强联合,不但稳固了已有客户群体,同时,因为跨界合作带来消费功能与价值的互补,也可以吸引潜在客户群,扩大消费群体。与艺术领域的合作,通过艺术这个独特视角,为品牌注入新的精神文化内涵,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的需求,实现了消费者个性化和情感的表达。同时,借助艺术的影响力开阔市场。品牌通过跨界,将资源与消费群体共享,达到互利共赢,为品牌创造了更多商业价值。

  • 服饰品牌跨界合作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 推动文化创新与市场繁荣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永葆生机。服饰品牌与各领域的合作,加速了文化的交流碰撞,为各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激发设计者的创作灵感,创造出更具特色的产品,产品的多样性推动了市场繁荣。另一方面,品牌通过创新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加深对品牌的认可,满足需求的的多元化,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市场的繁荣。这一社会现象和趋势,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 重塑生活方式

跨界合作,必然会影响着社会的价值取向。文化之间的的碰撞,产品的多样化,促使人们的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者不再只满足于物质消费,而更加注重精神消费、文化消费、情感消费,即体验式消费。新的消费形态,塑造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反之,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推动着跨界的产生。大众媒介对艺术,对美及文化价值的传播,刷新人们的视觉感受和精神体验,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与生活方式。

五、结语

跨界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打破各领域之间的界限,借助新领域、新媒介寻求创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随着各领域的不断交流碰撞,所体现出的文化、艺术、商业价值将日趋显著,跨界合作将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效仿,这种趋势将势不可挡,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林汶奎编著.跨界时代:从颠覆到融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5

[2]刘晓刚主编.服装品牌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0.12

[3]陈沐雨.服装设计领域的跨界现象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6.6

[4]孙琰.服装品牌的跨界合作模式研究[J].丝绸,2013.11

[5]张虹.理性消费视角下时尚品牌跨界合作研究[J].学术探索,2014.8

[6]张虹.时尚品牌跨界合作策略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5.2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