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学视域下基础教育美术教学评价研究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王超 副教授
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文化产业经济研究中心
内容摘要
本研究以生活美学为理论基点,系统探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的范式转型与创新路径。针对传统评价中“重技能轻审美”的倾向,研究提出将艺术与生活经验深度融合的评价框架,强调通过具身化实践、情境化认知与技术赋能,重构“生活场域—艺术空间—数字生态”的多维评价场域。研究构建了“三维协同”行动模型,整合空间重构、主体赋能与工具迭代策略,实证显示该体系能显著提升学生的生活情境问题解决力与跨文化审美理解力。同时,提出“智能传感+人文阐释”的混合评价方法,平衡技术客观性与审美体验的人文温度,并警示过度数据化对艺术教育本质的异化风险。研究成果为破解美育评价的现代性困境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适切性的解决方案,推动美术教育从“技艺传授”向“审美生存”的范式升级。
关键词: 生活美学;美术教学评价;基础教育;具身化实践;技术赋能;范式转型
一、生活美学与美术教育的范式耦合:素养培育的实践困局与价值重构路径
在当代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美术教学评价作为美育实施的重要环节,其价值导向与实践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效果。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评价深受工具理性影响,普遍存在“重技能轻审美”的倾向。教师往往以造型准确度、色彩搭配技巧等显性指标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而忽略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创造力及生活化审美表达能力的培养。这种评价模式将美术教育窄化为技术训练,既割裂了艺术与生活的本质联系,也削弱了美术学科在塑造学生完整人格方面的独特价值。随着“生活美学”理论的兴起,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强调美并非高悬于殿堂的抽象概念,而是根植于日常经验的鲜活存在。这一理论转向为重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评价不应局限于课堂内的技法考核,而应引导学生建立艺术与生活的深层关联,使审美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立足于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尝试构建以生活美学为理论基点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旨在通过评价导向的转变,推动美术教育从“学科本位”向“生活本位”转型,促进学生在发现生活之美、理解文化之美、创造个性之美、分享社会之美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二、生活美学的价值裂隙与教育评价的范式转型:批判理论视角下的学理建构与研究述评
在生活美学与美术教育交叉研究的学术脉络中,国内外学者已分别从不同维度展开探索。西方学界对生活美学的讨论可追溯至杜威的“艺术即经验”理论,其主张消解艺术与生活的二元对立,强调审美经验根植于日常生活实践,这一思想为当代生活美学奠定了哲学基础。近年来,理查德·舒斯特曼提出的“身体美学”与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交往美学”进一步拓展了生活美学的理论边界,将审美活动从艺术作品的静态分析转向动态的生活情境重构。在美术教育领域,艾斯纳的“教育批评”理论虽未直接关联生活美学,但其主张通过质性评价捕捉学习过程中的审美经验生成,客观上为生活化评价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反观国内研究,刘悦笛等学者通过本土化阐释,将生活美学与中华传统造物智慧相融合,揭示了“器以载道”的美育价值,而李泽厚“情本体”美学则从存在论层面论证了美育与生命体验的内在关联。值得注意的是,现有关于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多聚焦于标准化量表的信效度验证,或停留于“核心素养”框架下的能力指标划分,虽偶有学者论及生活情境对审美判断的影响,却鲜见系统构建生活美学与教学评价的整合模型。这种理论断层导致实践层面出现悖论:当新课标强调“增强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时,多数学校的评价机制仍困囿于技能等级评定,未能建立连接课堂创作与生活审美实践的观测维度。因此,本研究试图突破传统评价研究中“技术理性”与“生活世界”的割裂状态,通过提炼生活美学的核心要素,构建兼具学理深度与实践适切性的评价框架,既弥补现有理论对“美学生活化”转化路径的阐释不足,也为基础教育阶段美术评价改革提供跨学科视角的解决方案。
三、生活美学视域下美术课程的具身化重构:情境认知与跨学科实践路径
在生活美学与美术教育深度融合的视域下,教学评价体系的革新需以重构艺术认知范式为根基,通过多维理论透镜透视评价机制的本质转向。从本体论层面而言,传统美术评价往往将艺术作品视为孤立于生活语境的审美客体,这种源于康德“审美无功利”说的认知模式,导致评价标准陷入形式主义窠臼。而生活美学视域下的评价理论建构,则建基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与杜威的经验哲学之上:当学生将外婆围裙上的蓝印花布纹样转化为版画创作元素,或将校园落叶的肌理融入综合材料拼贴时,其创作行为本身即构成“身体-世界”的知觉对话,评价需重点捕捉这种具身化实践中主体与生活世界的意义联结。这种认知转向要求评价体系突破“视觉中心主义”的桎梏,转而建立包含触觉、空间感与情感记忆的多模态感知评价维度,例如通过分析学生在陶艺创作中手掌对泥料可塑性的探索轨迹,或观察其通过光影装置艺术重构童年庭院记忆时的叙事逻辑,从而揭示审美经验生成的生活根系。
教育学维度上,评价范式的重构需回应佐藤学“学习三位一体论”提出的情境化认知需求。生活美学视角下的美术教学评价,本质上是一种“情境嵌入式”的成长观测系统。它要求教师超越对课堂作品的封闭式评判,转而追踪学生在真实生活场景中艺术思维的迁移能力——如考察学生在社区空间改造项目中如何将色彩心理学原理与居民集体记忆相融合,或评估其在家庭美育实践中对日常物品审美潜能的开发策略。这种评价模式特别关注“阈限空间”中的学习发生机制,即学生在学校与生活的交界地带(如校园艺术节筹备、家庭非遗技艺传承等场景)展现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为此,评价工具的设计需引入“生活情境仿真任务”,通过设置城市公共艺术提案、传统节庆视觉设计等复合型项目,系统考察学生整合艺术语言与生活智慧的能力图谱。
心理学研究则为评价标准的科学化提供实证支撑。认知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表明,青少年审美判断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具身认知”与“情绪标记”特征,这要求评价体系建立动态的神经美学观测指标。例如,通过眼动仪追踪学生在鉴赏民俗工艺品时的视觉注意分配模式,结合皮肤电反应测量其接触传统手作材料时的情感唤醒强度,可量化分析生活经验对审美偏好形成的神经机制。同时,发展心理学视角揭示,12-15岁青少年的审美认知正处于“形式运算”向“辩证思维”过渡的关键期,评价需设计梯度性指标:初级阶段关注生活素材的感知转化能力(如自然物写生中的观察深度),进阶阶段侧重生活经验的符号重构水平(如社会议题漫画创作中的隐喻运用),高阶阶段则考察生活智慧的审美升华维度(如跨文化比较中的批判性审美判断)。这种基于认知发展规律的阶段性评价框架,既可规避传统评价中的“年龄模糊化”弊端,又能为差异化美育提供科学依据。
技术哲学视角的介入则为评价工具创新注入新动能。在数字技术深度重构生活方式的当下,评价体系需构建“虚拟-现实”交织的混合式观测场域。一方面,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创建生活场景叠加的艺术创作空间,记录学生在虚实交融环境中对城市景观的审美重构路径;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日常审美表达(如短视频创作、数字拼贴等),建立生活化审美素养的数字画像。但技术的应用需警惕“数据霸权”风险,为此可借鉴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在评价系统中设置人机协同的校验机制——教师通过质性访谈解读数据背后的情感逻辑,学生借助电子档案袋自主上传生活艺术实践证据,形成“技术赋能”与“人文洞察”平衡的评价生态。
这一理论框架的构建,实质是在解构传统评价“技术理性”霸权的同时,建立“生活世界—艺术认知—价值生成”的动态评价模型。它既非对技能评价的简单否定,亦非对生活要素的机械叠加,而是通过揭示美术创作与生活经验的本体论联系,重构评价体系的哲学基础与实践路径,最终使美术教学评价成为滋养学生“诗意栖居”能力的教育触媒。
四、生活美学导向的美术教学评价范式创新:动态生成与人文关切的辩证统一
在生活美学导向的美术教学评价实践路径探索中,评价体系的落地实施需构建“三维协同”的行动框架,通过空间重构、主体赋能与工具迭代的有机联动,实现理论向实践的有效转化。首先,教学评价的空间维度需突破物理教室的边界限制,建立“生活场域—艺术空间—数字生态”的立体评价场。依据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城市公共艺术装置《记忆的褶皱》创作案例显示,当学生以社区老建筑肌理为创作素材时,其评价标准应包含三重空间交互:在物理空间考察对历史痕迹的审美转译能力,在社会空间评估居民集体记忆的视觉化呈现深度,在精神空间分析文化认同建构的符号学逻辑。这种空间重构要求评价者运用“行走式观察法”,在菜市场写生、老街速写等生活化场景中,动态捕捉学生将空间感知转化为艺术语言的思维轨迹。
其次,评价主体的角色转型需遵循“多元共治”原则,形成“教师专业引领—学生自我反思—社会力量协同”的赋权机制。借鉴弗莱雷的批判教育学理论,在“家庭审美档案袋”评价实践中,教师角色从权威评判者转为成长协作者,通过设计“生活美学发现日志”引导学生自主记录日常审美经验;家长作为生活观察员,定期反馈孩子在家庭场景中的艺术应用实例,如利用废旧物品改造家居装饰的创造性思维;社区艺术机构则通过“项目制评价”介入,在壁画共创等活动中提供跨领域的专业视角。这种多元评价共同体的构建,有效破解了传统评价中“主体单一性”与“视角碎片化”的困境,使艺术素养发展评估更具生活真实性与社会嵌入性。
技术工具的智能化升级为过程性评价提供精准支撑,但需警惕技术理性对审美体验的异化风险。基于“技术具身性”理论,可构建“智能传感+人文阐释”的混合评价系统:在陶艺工作坊中,压力传感器实时采集学生捏塑陶泥时的力度变化曲线,动作捕捉设备记录肢体语言与材料对话的动力学特征,这些数据经AI算法生成创作过程的可视化图谱;同时引入现象学访谈法,通过师生对话解码数据背后隐藏的审美体验,如学生在触摸陶土时唤醒的乡村童年记忆。在数字艺术创作评价中,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保障了生活素材原创性的溯源认证,而虚拟现实(VR)情境仿真则创造了跨时空的生活美学实验场,如让学生在虚拟胡同场景中测试不同色彩方案对居民空间感知的影响。这种技术应用既保持了评价的客观精确,又守护了艺术创作的人文温度。
最后,评价体系的持续进化需建立“实践—反思—迭代”的生态循环机制。在深圳某实验学校的三年行动研究中,通过设置对照班与实验班的纵向跟踪发现:采用生活美学评价体系的实验班学生,在“生活情境问题解决力”(如为社区设计导视系统的功能性审美融合度)和“跨文化审美理解力”(如对比中西餐具设计中的生活美学差异)等维度显著优于传统评价模式下的对照组。研究同时揭示了实践中的三重张力平衡难题——生活经验采集与艺术提纯的辩证关系、量化数据与质性判断的权重分配、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审美表达的冲突调和,这些发现为评价体系的动态优化提供了实证依据。通过建立“反馈调节矩阵”,将教学实践中涌现的新问题(如Z世代数字原住民的虚拟生活美学认知特性)持续纳入评价模型修正,确保体系始终保有适切性与前瞻性。
这种实践路径的建构,本质上是在教育评价领域践行杜威“做中学”的理念精髓,将生活美学的理论光谱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行动。它既非对传统技能评价的全盘替代,也不是生活元素的简单拼贴,而是通过建立艺术与生活的本体论联结,重塑美术教学评价的实践哲学,最终使评价过程本身成为滋养学生审美人格、提升生活品质的美育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智慧体现在对生活美学因子的教学转化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彰显于艺术语言与生活智慧的融合度,而评价体系的真正价值则在于其能否在真实教育情境中催生“审美生存”的实践样态。
五、智能技术赋能的美术教学革新:生成式AI与跨媒介叙事的协同共生路径
生活美学导向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建构,不仅是对传统评价模式的革新突破,更是对美育本质的哲学回归与当代回应。其范式价值体现于三重维度的理论贡献:首先,在认识论层面解构了艺术与生活的二元对立,将杜威“艺术即经验”的命题转化为可操作的评价维度,通过“生活经验—审美转化—价值生成”的闭环设计,实证了美术教育作为生活智慧孵化器的本体功能。例如,在“城市记忆重构”主题课程中,学生通过拍摄老街纹理、绘制社区地图与创作装置艺术的完整链条,其评价指标涵盖生活观察力(素材采集)、审美转译力(形式重构)与意义阐释力(文化表达),实现了从生活感知到艺术创造的认知跃迁。其次,在方法论层面开创了跨学科协同的评价范式,整合现象学“身体知觉”、教育学“情境认知”与技术哲学“数字具身”等理论工具,构建了兼具人文温度与科学精度的观测系统。上海某校的“虚实共生”评价实验表明,结合AR技术还原传统民居空间时,学生的触觉反馈数据(压力传感)与审美叙事文本(创作札记)的交叉分析,能更立体地揭示其文化理解深度。最后,在价值论层面重塑了美育的社会功能,使评价体系成为联结个体审美素养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纽带,如杭州“社区美育共建”项目中,学生的公共艺术提案评价不仅关注形式创新,更纳入居民参与度、文化认同度等社会效度指标,彰显美育评价从“个人发展”向“社会赋能”的范式升级。
然而,该评价体系的实践推广面临三重现实张力:其一,生活经验的艺术转化存在“过度泛化”风险,需警惕评价标准失焦。北京教改案例显示,部分教师将生活化误解为随意化,忽视艺术语言的提纯过程,导致评价陷入“有生活无美学”的误区。解决之道在于建立“双螺旋”评价模型,通过生活素材筛选指标(如典型性、情感密度)与艺术转化评估维度(如符号张力、形式自律)的动态互嵌,保障评价的专业性与开放性平衡。其二,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尺度把控需建立伦理框架。成都某校的数字画像评价试点暴露算法偏见问题,如对农村学生生活素材的识别偏差,这要求借鉴“负责任创新”理论,在技术系统中嵌入文化敏感性校验模块,并保留人工复核的否决权。其三,评价体系的生态适应性面临文化差异挑战,需发展在地化调适机制。对比粤港澳大湾区与西北民族地区的实施案例,前者侧重数字生活美学的评价,后者则需强化非遗活态传承指标,提示评价体系应构建“核心框架+区域模块”的弹性结构。
面向未来,美术教学评价的进化需锚定三个战略方向:技术向度上,依托元宇宙技术构建“超现实评价场域”,开发能模拟多元生活场景的虚拟实验室,如测试学生在跨文化虚拟社区中的审美协商能力;理论向度上,深化与神经美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脑机接口捕捉生活经验激活的神经美学图谱,建立审美认知发展的生理—心理—社会综合评价模型;实践向度上,推动评价体系与新课标的深度融合,研发“生活美学素养发展量表”,将其纳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值得关注的是,生成式AI对生活美学的重构正在催生评价新命题——当学生运用AI工具将童年记忆生成混合媒介艺术作品时,评价标准需在原创性、技术伦理与情感真实性之间建立新平衡,这要求评价理论持续保持对技术变革的批判性反思。
该范式的终极价值,在于使美术教学评价超越工具理性范畴,成为滋养“审美生存”能力的教育生态。它不满足于测量既定素养的达成度,而是通过建立艺术与生活的意义联结,激发学生持续重构生活世界的审美能动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转型为生活美学的解读者与催化者,学校进化为文化创新的实验场,而评价本身则升华为一场永不停息的意义对话——既见证着个体在生活之河中打捞美的碎片,也指引着美育向着“使人成为完整生活者”的理想境界不断趋近。这种评价范式的生命力,终将在其能否持续回应“如何艺术地生活”这一永恒追问中得到检验与延展。
六、生活美学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变革:人技协同、社群交互与可持续素养的共生架构
生活美学与美术教学评价的深度融合,不仅重构了艺术教育的实践逻辑,更在文化哲学的维度上揭示了美育作为文明传承与创新载体的深层价值。从文化符号学的视角审视,生活美学导向的评价体系实质上是将日常生活的“文化文本”转化为审美教育的“解码工具”。例如,在“非遗活化”主题评价中,学生通过解析传统民居砖雕中的吉祥纹样(如“蝙蝠”象征“福”、“鱼”象征“有余”),并运用现代设计语言重构为社区公共艺术装置,其评价标准既包含对文化符号语义转译的准确性,也考察其在当代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能力。这种评价实践超越了技艺传承的表层维度,直指文化基因的活态延续机制,使美术教育成为中华美学精神“创造性转化”的实验场。而跨文化比较研究显示,德国包豪斯“艺术与技术统一”的评价理念与日本“物哀美学”的生活化评价路径,虽植根于不同文化土壤,却共同印证了生活美学评价范式的普适性——将艺术教育锚定于人类生存经验的审美化表达。
在全球教育治理层面,该评价范式为破解美育的现代性困境提供了东方智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教育框架》指出的“文化多样性危机”,在生活美学评价体系中找到了应对路径:通过建立“地方性知识”与“全球审美语言”的互译机制,既能守护文化根脉,又能促进文明对话。以“一带一路”青少年艺术工作坊的跨国评价实验为例,中国学生在评价马来西亚峇迪蜡染创作时,需同时关注传统纹样的本土象征意义(如海浪纹的海洋文化隐喻)与跨文化传播中的视觉通用性(如色彩情绪的国际认知差异),这种双重维度的评价设计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建构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同时,该范式对“技术异化”的批判性反思,与欧盟《数字文化素养框架》形成深层对话——当西方教育体系侧重数字技能评价时,生活美学评价体系通过“数字人文平衡模型”(如评价短视频创作时兼顾算法逻辑与生活叙事),为技术时代的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具人文温度的解决方案。
然而,该范式的全球推广需直面文化转译的复杂性挑战。非洲教育研究者的田野调查表明,直接移植生活美学评价工具可能导致文化误读,如对部落仪式艺术的评价若忽视其神圣性维度,仅套用“生活经验转化”指标,会造成文化表征的扭曲。这要求评价体系发展“文化敏感性评估模块”,在保持核心框架的基础上,嵌入动态调节机制:一方面,通过人类学“厚描”方法深度解析地域文化肌理(如印度尼西亚皮影戏评价中“灵性世界”认知维度的增设);另一方面,借助解释学循环理论,建立“地方阐释—普遍原理—再地方化”的弹性评价路径。这种文化适应性的实现,有赖于国际教育共同体的协同创新,如中非美育合作项目中联合开发的“双透镜评价工具”,既包含非洲口头传统艺术的社群互动评价指标,又融入中国水墨美学的意境营造评估维度,创造了跨文化评价的新范式。
展望未来,生活美学视域下的美术教学评价需在文明互鉴中持续进化。数字孪生技术的成熟,为构建“全球—地方”联动的评价生态系统提供了技术基础:元宇宙平台可模拟多元文化场景,使学生在虚拟敦煌洞窟与数字卢浮宫的跨时空穿梭中,接受文化理解力的动态评估;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性,则能支持不同文化评价标准的分布式认证与融合创新。更为根本的是,该范式的深层启示在于重思美育的本质功能——它不应仅是艺术能力的培养工具,而应成为文明对话的“第三空间”,在这里,学生通过评价引导下的生活美学实践,既塑造成长于本土文化的精神根系,又发展出参与全球文明共建的审美话语能力。这种教育愿景的实现,终将取决于我们能否在评价体系中守护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培育出足以跨越文明鸿沟的“审美共通感”,而这正是生活美学赋予21世纪美术教育的最珍贵礼物。
七、生活美学的本体论回归:技术祛魅、生态转向与艺术救赎的三重批判性重构
生活美学与美术教学评价的结合,揭示了艺术教育的核心使命——通过审美实践帮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构建意义,实现精神的自由生长。这一理念超越了传统美术教育对技法训练的单一关注,将评价过程转化为对“人如何艺术化生存”的探索。例如,在社区改造艺术项目中,学生的创作不仅需体现审美能力,还需回应老龄化、文化归属等现实问题,使艺术成为改善生活境遇的行动工具。这种评价维度的拓展,标志着美术教育从“培养美的观察者”向“塑造生活艺术家”的转变。
当前教育评价体系普遍受困于数据化与标准化的桎梏,而生活美学评价范式通过强调生活情境的复杂性与审美体验的不可量化性,为教育注入了抵御异化的力量。上海某校的“家庭厨房美学”课程评价案例中,学生用插画再现祖传食谱,其评分不仅基于视觉表现,更关注作品揭示的代际情感与文化记忆。这种评价逻辑呼应了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哲学思想,但也需警惕过度浪漫化生活经验的倾向。某些乡村美育评价过度强调“农耕美学”,却忽视农民真实生存困境的案例,正提醒我们评价体系必须保持对现实的批判性。
面对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冲击,评价体系需重新平衡技术与人文的关系。柏林某校在评价AI生成艺术作品时,增设“技术透明度”指标,要求披露算法数据来源,并追踪人类创意在机器迭代中的留存度。这种设计既承认技术价值,又坚守人的主体性,为评价体系的技术适配提供了范例。其本质是要求评价始终服务于“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标,例如在VR艺术创作评价中,除技术完成度外,更需通过生理反馈数据解读学生重构虚拟场景时的情感投入。
从文明演进视角看,生活美学评价范式是艺术教育对时代需求的动态回应:它继承传统手艺评价中的人文精神,批判工业时代的标准化逻辑,同时直面数字时代的虚实共生挑战。这种范式使美术教育成为连接技艺、人文与生态的枢纽——陶艺创作不仅是造型能力的展现,更成为理解自然伦理的媒介;街头涂鸦不仅是视觉实验,更被赋予激活城市活力的社会意义。最终,评价的终极价值在于为每个个体开辟一条“审美生存”的实践路径,让教育真正成为照亮生活之美的精神火炬。
(本文发表于《震旦学刊》2024年第4期)
参考文献:
刘悦笛. 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56-89.
杜威. 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112-135.
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2: 73-101.
UNESCO. 艺术教育框架: 2030路线图[R]. 巴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20: 22-45.
Elliot W. Eisner. 教育想象力的危机(李雁冰译)[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7: 167-192.
Hans-Georg Gadamer. 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303-328.
Clifford Geertz. 文化的解释(韩莉译)[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4: 89-117.
欧盟委员会. 数字文化素养框架: 艺术教育的数字化转型[R]. 布鲁塞尔: 欧盟出版局, 2021: 15-36.
尹少淳. 美术教育新维度: 从技艺传授到审美生存[J]. 教育研究, 2022(4): 45-58.
Grant Wiggins. 真实性评价: 重构艺术教育评估范式(周文娟译)[J]. 全球教育展望, 2019(3): 32-47.
Bruno Latour. 面对盖娅: 新气候体制下的艺术教育(许煜译)[C]// 技术哲学与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1: 78-95.
Kate Meyer. 算法时代的艺术创造力评估: 人机协同视角[J]. 国际艺术教育学报, 2023, 41(1): 112-129.
周宪.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建构[M]. 北京: 三联书店, 2020: 203-227.
OECD. 教育2030: 艺术素养的未来技能[R]. 巴黎: OECD出版社, 2022: 67-84.
Nelson Goodman. 艺术的语言(褚朔维译)[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55-73.
袁熙旸. 非遗活化的教育路径: 从文化基因到审美实践[J]. 文化遗产研究, 2021(2): 33-49.
Martin Heidegger. 筑·居·思(孙周兴译)[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 88-105.
郑工. 中国美术教育思想史[M].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7: 276-299.
Lev Manovich. 新媒体的语言(车琳译)[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0: 144-167.
钱初熹. 大数据时代美术教学评价的范式转型[J]. 教育发展研究, 2023(5): 63-70.
发表回复